因此,柴达木盆地有着同一地区短期内最大光伏电站安装量、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光伏电站并网系统工程、世界范围内首度实现千兆瓦级光伏电站并网等多个世界之最。
这些应用过程中的障碍,使得光伏产业上游具备的规模优势未能顺利促进下游应用环节的投资。市场在哪里?就在中国国内。
按不同光照条件区域实行不同上网电价政策、突破利益割据尽快实现光伏并网发电,似乎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关键点。在不考虑组件降价的情况下,这一新政将使德国光伏发电内部收益率下降至5%到6%,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将导致市场需求进一步放缓。达到吉瓦(GW)级的领军企业,再加上一大批小而分散的组件厂商,依靠着国际市场的支撑,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业聚集地和光伏产品出口国。但这一新的电价政策对于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东部来说,运营商难以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企业积极性不高。而按照产业规划目标,中国十二五光伏产能规模仍将扩张。
产业规模上去了,市场在哪里?这恰恰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全球市场的需求却正在改变。根据规划,国内市场将迎来一轮新的增长期。
成为国内光伏企业的最新写照。而随着当前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降,组件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小,高额的关税将把国内很多光伏企业的产品拒之美国市场门外,但廉锐同时强调,美国光伏市场前景太大,即使征收高额税收,国内光伏企业也不会轻易放弃美国市场,而税率带来的直接影响则是提高了美国当地运营商的开发电站的成本。继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双反调查后,今年2月中旬,拥有800家成员的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预计也将在3月份向欧盟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近一时期,光伏外部市场坏消息频传,不断冲击着处于整合期的国内光伏产业。
目前两家国内最重要光伏企业尚德和天合已经成为美国双反调查的重点对象。此事尚未尘埃落定,2月29日,德国总理内阁正式签署了削减光伏补贴的提案,削减本国光伏补贴的幅度高达30%,执行时间也从原定的4月1日提前至3月9日。
迪思普研信息咨询公司高级市场分析师廉锐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德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市场,2011全年的光伏装机规模达到7.5吉瓦,仅去年12月份一个月份就新增装机容量3吉瓦,这样的装机速度与德国制定的2012年全年3吉瓦的装机目标明显失调。到海外建厂,转向新兴市场成光伏企业选择的方向。由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出口量不算大,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来自欧洲。从2009年敦煌10mw电站项目开始,英利始终是国内西部特许招标光伏电站项目、金太阳工程中标的供应商。
与此同时,美国商务部展开了针对国内两大光伏企业尚德与天合的双反调查,并在3月19日公布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结果。近几年,尚德一直在进行全球化的发展布局,在2011年供应国内市场的组件已经达到260兆瓦。今年初,国家能源局提出的2012年光伏装机规模3GW的目标,对消化国内巨大产能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目前,太阳能迎来了大规模应用发展契机,整个产业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技术提升的空间还非常大,太阳能产业也将向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才应该是中、美、德共同关注的地方,而不是贸易战。
目前,国内光伏企业流水线工人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高管工资多在20万30万欧元的水平,人力成本与欧美逐年拉近。成本的下降对光伏产业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前路坎坷,国内光伏企业不会放弃任何光伏市场,包括美国、德国市场。
随着国内光伏行业人力成本的增加,也促使国内光伏企业迈开走出去的步伐,选择人力成本更低的海外地区设厂。一旦美国的双反调查成立,将引发欧洲国家进行类似调查的连锁反应,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沉重打击。
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同时,也是以延缓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张建敏表示:光伏成本下降后,将迎来全球应用光伏的局面,不仅是欧洲、美国的市场要扩展,也包括中国,日本、中东、非洲等更广泛的国际新兴市场。德、美光伏市场萎缩成定局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随着日本家电厂商进驻各个国家,如今产品遍布全球。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上游有美国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下游有中国制造优势,大家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中国企业向某一个国家进行产品倾销的现象。3月19日,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也将作出最终的定论。
德国市场动荡与补贴降低对长期依赖欧盟市场出口的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打击,业内悲观情绪弥漫。目前产业对再次上调目标的期许仍然很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同一时期,美国也一直并未停息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布局建厂的思路与趋势已经较为清晰。双反的核心是反对本土生产光伏的企业受到补贴,如果走海外建厂将直接避免受到双反的冲击。
现在中国的光伏产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领先水平的产业,要出现世界性品牌也必须要走海外建厂这条路,如同当年日本家电行业走出去一样。如果政府在上网电价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风能一样,按照不同资源地区给出不同的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快速启动。尽管欧洲的双反还在酝酿中,但冲击力的确不容忽视,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国内市场的启动对于国内市场,一些国内光伏企业早已开始布局谋篇。
由于我国企业对美国市场出口量不算大,美国双反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冲击有限,但要清醒地意识到我国90%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也来自欧洲。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间的贸易争端并不是暂时的,而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开启国内市场是目前最有效化解光伏困境的方法。
光伏产业发展之初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上游有美国原材料制造,设备制造,下游有中国制造优势,大家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并不存在中国企业向某一个国家进行产品倾销的现象。近一时期,光伏外部市场坏消息频传,不断冲击着处于整合期的国内光伏产业。
德、美光伏市场萎缩成定局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成本的下降对光伏产业意味着大规模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尽管前路坎坷,国内光伏企业不会放弃任何光伏市场,包括美国、德国市场。
在德国企业将步美国后尘,向中国提出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消息传出之后,有确切消息称德国政府2月29日正式签署光伏补贴削减政策。目前产业对再次上调目标的期许仍然很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在国外布局建厂的思路与趋势已经较为清晰。相继推出光电建筑一体化政策、金太阳示范工程政策,对启动光伏市场的积极性作用非常大,今年国内装机量很有可能会超过3GW的既定目标。
如果每年有10GW的装机规模容量,50%-60%被国内消化,那么国际贸易影响对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会小很多。十二五期间,英利集团规划新增投资700亿元,产能增至10GW。
但走出去并不是美国双反带给中国光伏企业新的思考。美国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同时,也是以延缓美国太阳能产业发展为代价的,造成一种双输的局面。
同一时期,美国也一直并未停息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如果政府在上网电价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像风能一样,按照不同资源地区给出不同的上网电价,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快速启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